清代的官制中,存在一种较为独特的现象:即使官员的品级相同,因京官与地方官、所在衙门、爵位、兼衔等差异,往往会在政治地位和排序上有所区别。这种差异有时非常微妙,但却在官场中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以雍正朝的鄂尔泰与张廷玉为例,两人同为保和殿大学士,爵位同为三等伯,从官品和爵位上看,二人难以分出高低。然而,鄂尔泰是满洲人且担任了领班军机大臣的职务,这一身份赋予了他更高的地位,因此在排位上位于张廷玉之前。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即使官品相同,背景、职务的不同,仍能直接影响官员的排序。
再来看六部的官员排序,也因职能差异有所不同,具体顺序是:“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”。相比之下,像大学士、尚书、侍郎等二品以上的大员,其地位排序则显得相对清晰,通常依据他们在朝廷中的职务重要性来区分。然而,三品以下的官员排序就显得复杂且充满变化。对于不熟悉清代官制的人来说,理解这些细微差别确实不容易。因此,御史就以此为契机,向各位解释一下如何区分同品级官员的高低。
展开剩余75%在京和地方的正三品职务有许多,涵盖了多个重要部门和职能,像都察院左副都御史、宗人府府丞、通政使司通政使、大理寺卿、詹事府詹事、太常寺卿、顺天府尹、奉天府尹以及各省按察使等。具体来说,光禄寺卿、太仆寺卿,以及各省盐运使等也属于三品官员,但他们的排序有着严格的区分。正如之前所提,京官通常排在地方官之前,而所在衙门的权力也直接影响到官员的排序。
例如,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这个职位常被低估。实际上,它处于正二品和正三品之间,因为都察院的首席左都御史品级为从一品,地位与六部尚书相当。而左副都御史作为副职,理应与六部侍郎并列,但因历史原因,这一职务被划归正三品。乾隆时期有大臣建议将左副都御史提升为从二品,但这一建议未获采纳,因此左副都御史不得不接受正三品的安排。然而,由于其职权重要,左副都御史通常排在正三品文官的最前面。
宗人府作为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,其府丞的地位较高,位列第二也在情理之中。通政司和大理寺属于京师的重要部门,与六部、都察院并列为“九卿”之中,因此其职务排序自然较为靠前。顺天府虽为天子脚下的重府,但由于其本质上属于地方性机构,地位略受制约,因此顺天府尹排在倒数第三,但依旧列为“大三品”之一。最后,各省按察使,虽为省级大员,职权极大,但在排序上却位列正三品的最后。
接下来是正四品官员的排序。正四品官员包括通政使司副使、大理寺少卿、詹事府少詹事、太常寺少卿、鸿胪寺卿、太仆寺少卿、顺天府府丞、奉天府府丞以及各省道员等。四品以下的官员,虽然在职务上有差异,但其排名也大体上是根据所在衙门和职能的不同来进行区分。乾隆五十八年修订的《大清会典》指出,通政司副使和大理寺少卿这两个职务,被列入“大四品”,意味着这两个职位在升迁上相较于其他四品官员具有一定的优势。
在实际操作中,正三品的京官,如太常寺卿、詹事府詹事,通常不会直接晋升为正二品侍郎。在职务晋升过程中,他们必须先从“小三品”晋升为“大三品”,才有可能获得品级上的实质性提升。同理,正四品的道员如果调入京师,也不一定直接晋升为大理寺少卿或其他职务,而是需要先经过一段过渡,通常会被降职为郎中,甚至是从太常寺卿、鸿胪寺卿等较低职位开始再逐步上升。
在清代官制中,同品级官员之间的排序差异仅限于四品及以上职务。到了五品及以下,就不再存在明显的大小之分。因为正从五品的官员人数众多,光六部、理藩院、内务府的郎中、员外郎职务就有数百甚至上千人。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,四品是一个难以突破的关卡,绝大部分人都在四品止步。而一旦突破了四品的大关,他们的仕途便进入了更加顺利的阶段,升任二品侍郎甚至更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。
发布于:天津市老虎配资-短线杠杆配资网-配资正规网站-免息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