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乐克
风起青天湖,四架无人机几乎同时升空。螺旋桨的轰鸣在空中交织,飞行员的目光紧盯监控屏幕。地面指令员一声令下——镜头切换、图像回传、灾情建模,一气呵成。
这是2025年度湖北省地震业务技能竞赛现场最令人关注的环节——无人机灾情获取比武。它不仅是一场技能较量,更是一次对“科技赋能防震减灾”新能力的全面检验。
无人机“侦察兵”们的任务,是在最短时间内发现隐患、判断灾情、传回可用数据。选手熊玮操作的无人机在90米高空精准锁定模拟坍塌区;陈卓在地面飞速记录,“风速0.6米每秒,测区面积0.15平方公里”;另一名队友则同时进行数据标注和模型生成。短短几分钟,灾情图像便被完整回传。
屏幕上,废墟轮廓清晰、裂缝分布一目了然,热成像点位闪烁着潜在生命信号。评委点评道:“这已经接近实战标准。”
在这场比武中,无人机的操作精度、数据处理速度、灾情识别能力——每一项都与真实救援息息相关。过去依靠人工步测的方式,往往需要数小时乃至更久;如今,3分钟内即可完成全景勘测。速度的提升,意味着黄金救援时间的延长。
“我们不仅要飞得稳,更要看得准、传得快。”来自鄂州代表队的朱永康说。为备战这次竞赛,他们连续数月在废弃工地、丘陵地形反复演练,从飞行前准备到图像拼接、坐标校正,流程细到每一步。无人机坠落过,设备进过水,但他们始终没退缩——因为“灾情不等人”。
竞赛之外,更深的意义在于一种体系的塑造。湖北省地震局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全省已将无人机巡测纳入地震灾情快速研判体系,重点强化“空地一体化”应急处置模式——“地面监测员+空中飞手+后台数据员”协同作业,构建防震减灾的科技防线。
此次竞赛不仅比拼技术,更比拼协同与应变。理论竞赛检验知识掌握,无人机比武展现实战能力,流动监测仪搭设比拼地面基础作业。最终,十堰市、宜昌市、黄冈市代表队分获三项团体冠军。
“通过这次比武,我更深刻体会到科技在防震减灾中的力量。”鄂州市选手秦永根说,“我们不是单纯在比赛,而是在练一支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的队伍。”
省地震局震防应急处处长陈军表示,此次竞赛是建设“政治坚定、业务精通、作风过硬”防震减灾铁军的重要一环。下一步,将持续推进地震业务技能比武常态化,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应用,让更多“空中侦察兵”成为守护群众安全的“第一双眼睛”。
老虎配资-短线杠杆配资网-配资正规网站-免息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